印尼航空工业“夹缝中求生存”
■谢 安 刘郑伊
前不久,印度尼西亚航空航天公司声称,将与印尼陆军签署8架N-219样机合同,首架飞机的生产周期为20个月左右,随后每3个月生产1到2架样机。
事实上,N-219并非印尼自主研发的全新型号,而是在西班牙C-212轻型运输机的基础上改进而来——N-219简化了一切非必需功能,大幅降低性能指标,力求将设计制造与使用维护成本压缩至最低水平。
N-219是一种涡桨动力的双发轻型运输机,最大起飞重量为7.03吨,主要在偏远地区之间进行短途客运和货运飞行,这与印尼国情密切相关——印尼岛屿众多,小型廉价飞机是性价比很高的跨岛交通工具。
虽然在世界航空工业发展坐标系中,印尼航空工业“存在感”不高,但也曾有过一段令人不可小觑的军工制造史。1946年,印尼组建空军计划建设局发展航空工业,与波兰、德国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加强合作。到了1965年,印尼对航空工业进行重组,拆分成隶属空军的飞机制造司令部,以及隶属印尼政府的飞机工业公司。自此,印尼航空工业成为国家工业体系的一部分,发展进入快车道。
但印尼航空工业发展有些跑偏——重视制造而不是基础科研。本着“能合作就合作,能买就买”的理念,很少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。在这种理念推动下,印尼航空工业在短时间内迎来高速发展期。1979年,印尼与西班牙联合研制出涡桨支线运输机——CN-235。CN-235于1983年首飞,量产后在西班牙和印尼都有总装线,是一个比较成功的项目。
CN-235运输机。资料照片
CN-235成功下线为印尼政府带来极大自信。1987年,印尼宣布独立研制体型更大的N-250涡桨支线客机,还考虑生产加长型N-270运输机。为了便于飞机出口,印尼在美国、德国设立分公司,负责飞机组装、销售和维修。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印尼航空工业发展带来重创,包括N-250在内的很多项目“胎死腹中”。
印尼重应用轻基础的发展路线为航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。2012年至2014年,印尼政府决定在CN-235和N-250的基础上发展改进型号:前者是N-245,后者先是被命名为N-250R,之后又更名为R-80。
这两种型号飞机被列入印尼战略飞机国家项目,并与土耳其、意大利等国开展合作,以获得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。但N-245和R-80的研发进度远未达到预期。按照原计划,这两种型号飞机在2019年首飞,但截至目前依然未完成原型机的制造和出厂。
从目前看,在印度尼西亚航空航天公司主打的几个型号中,N-219的成熟度最高,且市场定位准确、卖点突出,是最有可能取得较好市场业绩的产品。近期,泰国、墨西哥、缅甸等一些国家已经与印尼签订了N-219采购谅解备忘录,对于“夹缝中求生存”的印尼航空工业来说,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。
来源:中国军网-解放军报
责编:海闻
发表评论: